谈及中医抗瘤,成都普济中医药研究院吴晓玲主任说:在中医调治肿瘤所取得的成就中,比较突出的是缓解改善肿瘤引起的疼痛。对患者而言,疼痛改善后,生活质量与舒适度会大幅提高。
那么中医改善疼痛背后的原理是怎样的呢?
和现代医学聚焦神经传导不同,中医构建了“三层疼痛观”:在肌肤腠理者为气滞,在血脉经络者为血瘀,深入脏腑者属毒结。
吴晓玲主任指出:这种立体认知体系,使得干预手段突破单一止痛模式,形成“破瘀-解毒-扶正”的复合策略。以骨转移疼痛为例,中医不仅关注“不通则痛”的局部血瘀,更重视“不荣则痛”的整体虚损。
当现代医学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,中医会同步使用骨碎补配伍黄芪,前者含黄酮苷促进成骨细胞活性,后者多糖成分提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。这种标本兼治的思路,让约60%的患者在两周内疼痛评分下降2级以上,且夜间盗汗、肢体冰冷等伴随症状同步改善。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,中医的“通络法”展现独特优势。雷公藤多苷可下调TRPV1受体敏感度,将灼烧感转化为轻微麻木;蜈蚣提取物中的组织胺样物质,能阻断异常神经放电。
吴晓玲主任表示:这种生物碱组合可使针刺样疼痛发作频率降低约55%,且无传统止痛药的便秘副作用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部分肿瘤患者在治疗三个月后,受损的触觉定位能力竟逐渐恢复,这正是《本草纲目》“续绝伤,通血脉”理论的现代诠释。